立足光电学科前沿培养高新技术人才_婴童用品系列_开云下载平台安装

立足光电学科前沿培养高新技术人才

时间: 2024-01-01 15:07:11 |   作者: 婴童用品系列

产品描述

  长春理工大学(原名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坐落在祖国东北腹地的吉林省长春市,学校以其鲜明的光电特色和雄厚的科研实力成为众多高校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被誉为“中国光学英才的摇篮”。

  20世纪50年代,是以原子能、计算机、半导体、激光、生物技术、航空技术为代表的新兴科学技术的快速生长期,科学技术进步为人类展现出一派全新景象。1958年,中国科学院响应党中央“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创办了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主要为国家培养光学及其相关领域专门人才。围绕这一培养目标,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设立了光学机械仪器、应用光学、技术物理、无线个专业。全校师生满怀发展祖国光学事业的崇高信念,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校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使新成立的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很快得到国内、国际教育界和光学同行的认可。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董必武、郭沫若等都曾亲自来校视察,对学校给予了较高评价。

  建校至今,长春理工大学始终秉承光电优良传统,以国家重点学科(光学工程)、国防特色学科(光学工程、光学、物理电子学)、吉林省重点学科为龙头,形成了光电技术、机械工程、信息技术、材料工程等优势学科群。其中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另有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光学、材料物理与化学、通信与信息系统、物理电子学;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在光学工程、物理学、机械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4个学科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围绕上述学科群,学校建有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国家重点实验室、光电测控与光信息传输技术教育部直属重点实验室、空地激光通信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光电功能材料吉林省重点实验室、精密与特种加工吉林省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光电功能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光电测控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吉林省激光加工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空间光电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高水平研究基地。

  学校科研设备先进,精良实验仪器集中。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施总值1.7亿元,其中价值在10万元以上的有197台套。光学传递函数仪、金属有机物化学汽相沉积、分子束外延设备、电子束镀膜机、磁控溅射台、YAG激光加工系统、X射线双晶衍射仪、非球面成型机等等,这些国际领先水平的仪器设施,为开展光电及相关学科领域的高水平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保证。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高层次人才聚集。王大珩、龚祖同、张作梅、王之江、干福熹、邓锡铭等15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及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蒋筑英等都曾在学校任教。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863”计划专家组顾问、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专家学者在学校云集。1023名专任教师中,双聘院士4人、博士生导师54人、教授142人、副教授509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35人;国防科学技术创新团队1个、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2个。

  50年树人伟业,长春理工大学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高新技术研究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中国光电科技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以光电技术为主,立足地方、服务国防是学校科研工作的鲜明特色和优势,主要有激光技术、光电仪器、检测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光电医疗仪器、现代光学等研究方向,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并取得丰硕成果。完成的国家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基础研究成果在Appl.、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被广泛关注;完成的国家863、各部委的攻关计划项目等应用基础研究成果获得多项发明专利,填补国内空白;研制完成的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委等国防项目的部分成果,为提高我军武器装备系统的现代化水平做出重要贡献;完成的大量企业工程建设项目,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近年来,学校科研工作发展迅猛,科研到款以年均35%的速度递增,2007年科研经费到款总额9850万元。先后承担了国家、部委和省科研项目900多项,其中绝大部分为光电类项目;有19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申请专利79项,专利授权31项;发表学术论文3371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745篇。

  在注重科技成果自主研发的同时,学校充分的发挥光电科技优势,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推动光电科技的发展。研制开发的激光治疗仪导光臂、二维及三维医用内窥镜、机械密封技术及设备、半导体激光器等高科技产品,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获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吉林省重点建设的“中国北方科学仪器产业化基地”和“长春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学校都是主要技术依托单位和筹建单位之一。2006年,以科研基地为技术依托,申报成功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光电医疗器械”项目,具有较高的技术上的含金量和较好的产业化前景;2007年,长春理工大学科技园成为省属高校中第一个省级大学科技园,成为吉林省光电子产业重要的孵化基地。

  步入新世纪以来,长春理工大学在坚持“以工为主,理工渗透”的办学理念基础上,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积极探索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路。

  2005年,学校在原有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通信工程、机械电子工程4个专业教学实验班的基础上,成立了王大珩科学技术学院。该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传授知识与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即优秀的创新型工程师。王大珩科学技术学院与普通学院的最大区别是:在人才教育培训过程中,增加创新模块,增强对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的强化培养。

  在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学院通过推陈出新法、聚合抽象法、循序渐进法、生疑提问法、集思广益法等训练方法强化训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突破原有的思维惯性,提高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相结合的能力。同时,学院开设创新方法学课程。主要把工程设计目标分解为多个小目标,把技术问题分解成一系列的基本问题,把处理问题的很多方法分解为基本方案库。应用发散思维,从多个角度设计产品,有助于提出多个设计的具体方案,提高设计质量,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反向工程分析课中,学生对机械和仪器设施进行拆装,运用力学、机械、电气、自动化、传感器、材料等方面学到的知识分析设备的优劣性,再将设备组装起来,绘制典型零件和原理图,写出分析报告或创新设想,以此来实现从实践到理论的飞跃。

  为了培育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学院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以学术活动为核心内容的第二课堂活动,组织并且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活动,如各类科研小组、学术沙龙、研究协会等,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定期在一起在导师指导下探讨有关学科前沿研究进展。教师在教学中普遍推行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育学生的方式,贯彻精讲多练、启发思维的原则,采取课堂讨论、专题讨论、撰写小论文等多种形式,充分开发学生的个性化创造潜能,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

  学院还鼓励本科生参与科学技术探讨研究。这种参与不同于以往一些小论文或调查报告,而是要求他们从选题立项,到研究实施、成果鉴定都严格按科研程序进行,学生从中受到完整的科学研究训练。计算机科学技术

  学院每年从各年级中招收200名学生参与到教师的课题组中。在参加科研活动的学生中,半数以上是王大珩科学技术学院的学生。

  王大珩科学技术学院的学生通过创新训练与实践,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是各类学生创新竞赛的主力军。在近三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等各类大学生创新竞赛中,王大珩科学技术学院的学生获得国家级奖13项、省级奖70项,并申请专利5项。2007年,王大珩科学技术学院被批准为国家人才教育培训模式创新实验区。

  学校还充分的发挥国防特色和优势,在整合现有国防学科专业和科研资源的基础上,在国防科工委共建院校中率先成立了国防科学技术学院,大大增强了国防科学技术人才培养和国防科学研究的目的性、系统性。此外,电工电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吉林省重点建设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吉林省电子技术、机械工程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国家级(联合)和吉林省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设立,均充足表现了学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道路上的有益尝试。

  50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特别是国防建设事业培养了9万6千余名毕业生,他们广泛分布在兵器、航天、航空、航海等尖端科技领域,成为国防科技战线的骨干力量、国家重大国防工程的专家组成员,尤其是在光电技术领域,各大规模的公司、科研院所领导班子成员和技术骨干队伍,长春理工大学毕业生占有相当的比例。1996年7月,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21世纪中国与新一代留学生”海内外青年科学家代表时,共61人参加,其中有3人为长春理工大学毕业生。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风起云涌的高等教育大潮中,长春理工大学正擎旗潮头,向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