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下一个车圈“顶流”_行业快讯_开云下载平台安装

人形机器人下一个车圈“顶流”

时间: 2024-02-26 03:59:23 |   作者: 行业快讯

  在刚刚过去的一个月,各家的人形机器人“你方唱罢我登场”。前有斯坦福人形机器人化身“大厨”炒菜,“咖啡拉花”只是小意思,“满汉全席”也不在话下;后有特斯拉“擎天柱”(Optimus)人形机器人变身“保姆”叠衣,分分钟将衬衫叠成“豆腐块”……

  当然,人形机器人会做的并不只有这些,它还能变身“工友”。近日,美国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Figure宣布与宝马达成合作,将在宝马位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斯巴坦堡工厂部署人形机器人Figure01。贴内饰、拧螺丝、装玻璃……或许在不远的将来,汽车生产线上会出现一群灵巧自如、不知疲倦的“钢铁侠”。

  “与前些年那些从事简单重复动作、或仅有娱乐价值的人形机器人最大的不同,是如今的人形机器人大多拥有较高的人工智能水平。”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曾欣向《中国汽车报》记者谈到,一方面,人形机器人一直受到车企的青睐,从1972年日本早稻田大学开发的WABOT,到特斯拉2022年推出的Optimus,实际上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已经走过50余年。近年来,在AI技术的加持下,人形机器人已经从前些年本田的ASIMO、以及现代汽车收购的波士顿动力Atlas为代表的技术验证期,进入到以特斯拉Optimus以及Figure01为代表的商业化试水期。

  除了特斯拉、宝马、本田、现代汽车等跨国车企,国内慢慢的变多车企也开始步入人形机器人这一火热赛道。仅近半年来,就有多家车企进入人形机器人领域,如比亚迪投资人形机器人勇于探索商业模式的公司智元机器人、小鹏汽车发布自研人形机器人PX5、小米推出人形仿生机器人CyberOne等。

  “这是智能化等新技术快速演进阶段性成果的体现。”北方大数据和AI研究院研究员曾文翔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正常采访时分析,现阶段,几乎所有智能化、电动化先进的技术都被率先集成到智能电动汽车上,行业可以借鉴智能电动汽车的诸多技术及开发模式,来更高效地开发人形智能机器人。顾名思义,人形机器人就是形态更接近人的机器人。当然,现在的人形机器人不仅是形态更接近人,而且更具智慧。随着大模型不断推进,AI正赋能加速人形通用机器人量产落地。目前,包括微软、英伟达、OpenAI、华为等巨头纷纷加码人形机器人产业。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AI对人形机器人的赋能,大多数表现在“决策”方面。不少观点认为,人形机器人或许是AI的终极形态。

  高1.7米,重60公斤,可像人一样行走……宝马美国工厂即将上岗“实习”的人形机器人Figure01,能用灵活的“双手”来完成机械组装任务。这位“工友”每隔5个小时“离岗休息”一次,可自行走到充电站充电,待电池充满后就会“满血复活”回到生产线工作。据悉,Figure01人形机器人在接受目标岗位培训后,将在12~24个月内被部署到包括汽车零部件生产、车身钣金和仓储等汽车工厂多个环节的岗位上。

  在美国,Figure公司的人形机器人被认为有实力与特斯拉的Optimus人形机器人直接竞争,两家公司在技术上水平相近。据悉,特斯拉的Optimus人形机器人预计将在2025年首批出货,特斯拉的超级工厂可能会少不了它的身影。

  “人形机器人为汽车制造业带来‘新鲜血液’,将在汽车工厂中扮演重要角色。”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俞荣锦向《中国汽车报》记者表示,人形机器人正加速走进汽车制造工厂。人形机器人在汽车制造业中拥有诸多优势,它们几乎能全天候工作,而且相比雇用熟练工人成本更加低廉。此外,人形机器人能在一些任务繁重且重复度高、有毒有害作业等工作环境下工作,降本增效显著。

  从设计上看,相比以往的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更适合汽车制造业。例如,安装汽车内饰、贴车标、给玻璃窗打胶等,工业机器人很难替代人工去做这些较为细致的工作。“是因为汽车的空间结构是按照人体活动特点设计的,以往的工业机器人大多只能进行部分工序的零部件重复搬运等简单动作,也无法灵活做到像弯腰、下蹲等类似人体活动较为复杂的动作。”曾文翔表示,人形机器人对于汽车制造业中一些需要灵活、复杂操作的环节以及标准化作业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

  除了直接应用于汽车制造,人形机器人正被大范围的应用于不同的场景和领域。例如,现代汽车开发的人形机器人Atlas,除了能完成跳跃或平衡动作之外,还可以抬重物、辅助人类进行工作。与此同时,现代汽车还开发了DAL-E销售服务机器人,它可以直接引导和与客户沟通,不但可以听懂客户所说的话,还能够理解手势、做出面部表情、与之进行眼神交流等。

  近日,特斯拉第二代人形机器人Optimus在演示中的动作非常流畅,以至于引发对视频制作真伪的质疑。特斯拉机器人小组成员为此还作出澄清称,“这段视频是真实的,不是合成的”。

  曾欣认为,理论上,除汽车行业之外,人形机器人也能够适用于手机、精密仪器制造等更多工业领域,还能应用于服务业、家政业等,以及其他与人们的生活有更多互动的领域。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本田的人形机器人“明星”——ASIMO。ASIMO诞生已有20多年的时间,本田始终致力于通过了解人类的各种功能需要来发展其产品的智能化属性。而ASIMO不仅成为这款机器人的名字,也成为本田在智能化、自动化领域以及未来技术发展趋势的代名词。

  “人形机器人本身就有仿真的属性,因此走向与人类外形趋同、内在交流更顺畅、有更多服务于人的功能是其发展的新趋势。”俞荣锦表示,由于汽车本身就具有以人为本的属性,因此,车企开发人形机器人也会围绕人的情感、需求、行为、消费等方面来展开,多功能的人形机器人是具体呈现之一,其核心是服务于人类的需求。

  作为人类智能化等诸多前沿技术的结晶,人形机器人不仅受到汽车企业的热捧,也有着难以限量的发展前景。

  “未来,特斯拉的长期价值将大部分体现在人形机器人Optimus上。”马斯克如是说。他认为,未来世界人类和机器人的数量比例为2∶1,人形机器人的需求将达到100亿至200亿台,数量将远超电动汽车。在马斯克的设想中,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走向商业化应用,首先会部署在特斯拉工厂,去完成零部件装配、搬运等枯燥、危险系数较高的工作。

  “人形机器人发展正进入一个加速期,国内外都有人预言2024年是人形机器人爆发的元年,其快速演进的趋势锐不可当。”俞荣锦认为,先进的技术大多是由实际的需求而诞生的,人形机器人也不例外。在汽车产业链的上下游,人形机器人拥有广阔发展空间。同时,人形机器人也会在更多行业和领域发挥独到的作用。例如,针对一些国家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年轻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人形机器人或将有利于补齐这一短板。实际上,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趋势看,人类劳动将向着更多依靠智力劳动的高级形态发展,体力劳动将会逐渐减少。

  “不过,在一定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阶段内,如果任由人形机器人快速替代大量劳动力,也将带来失业增加等社会问题。”曾欣谈到,因此,应注意不相同的领域、不一样的地区的需求差异,在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中根据实际的需求,努力实现协调发展。

  此外,在人形机器人技术领域的竞争正在升温。有报告数据显示,近10年,中国在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上实现了从落后到跟跑乃至局部领跑,正逐步超越日本、美国、韩国等早期投入的国家。“谁能掌握更多的专利、制定主导的标准,就会拥有更多话语权。”曾文翔表示,客观而言,目前人形机器人在很多细节上还不够成熟,特别是手部处理精细工作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因此,行业预测,到2035年以后才会有大量人形机器人上岗,汽车制造业将出现人工与人形机器人高度协作的新的生产模式。

  “人形机器人被看作是科技竞争的新高地、未来产业的新赛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人形机器人的快速演进,也会给汽车行业带来更多想象空间。”曾文翔强调。